林正刚:工具场景让你的沟通更高效
编辑:admin 发布时间:2022-06-29 浏览:54

  这段时间,大家都沉醉在玩工具,昨天汇报,两家企业开始创出自己的工具来,结果我们的沟通就是低效的。工具是让我们在思路上尽快“同频”,否则有效沟通没法发生。

  昨天一位同学老老实实的用上工具,我马上可以看出他们应该在哪些地方进行改善,这样的沟通才是高效的。

  南总今天的“三好一改”在工具的使用方面,也有很重要的感悟,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:

  本周道场,三个团队分别从不同维度做财务模型和执行预算的实践反馈,其中Niki的汇报结合老师的反馈感触最深,也是我们最近现实运营中的发现。

  林老师“设计”的关于财务预算的13个场景,看似是一个“工具”,实则串联的是我们运营的场景和心态。

  如果我们只是当成一个“工具”使用,就完全失去了“价值”,4个QBR的场景,里面包含的都是我们的行为,做预测的“思维方式”,通过“工具”是帮助我们发现运营中思维方式和做“决定”的特点和“盲区”。

  如果我们不通过外部力量帮忙打破经营的“惯性”,企业运营只会逐渐“低效”,运营就是不断发现“问题”,并做出改善的过程,这个动态是不会停止的,是经营的常态。

  最近梳理财务模型what if有同样的发现,不管在做计划还是执行预算中,我们按照“惯性”思维很容易就是“过数据”,当对数据进行“深挖”的时候,往往找不到背后的场景,信息和行为。

  现在明显发现,使用工具只是“过数据”,是“低效”行为,这样我们就将“工具”背后的逻辑“废掉”了,失去了使用的价值和意义。

  “数据”本身是没有价值的,通过数据帮助我们发现运营场景中的“问题”和行为的动因,才能从“源头”做出改变,“数据”是结果,是“算出来”的,只有“抓”到背后的行为,才能从根本上做出运营的改变。

  跟着我们要“主动”的,“刻意练习”打破过去的“惯性”,不断“训练”将工具与运营场景串联起来的“新”习惯,这是运营的“必然”选择。

  而一切改变都没有“捷径”,就是在场景中反复的“练”,持续动手实践,运营是动态的,需要持续做出改变。」

  我希望大家注意到:一位标杆的行为不是感觉到自己学得有多好,而是不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看见的问题,这样才会有进步。

  如果是学得“很嗨”的人,就需要回归现实,因为学习的真谛是发现过去没有看见的问题,然后改变自己行为去解决这些问题,在过程中不断发现更多的改善空间,这才是真正的学习。